《以生命的名义》于8月8日在央视一套“新闻调查”栏目中播出,几乎是一夜之间,节目内容传遍各大网站,在各个同性恋论坛引起热烈的讨论,有人说这个节目显示“坚冰终于开始松动”,因为它是最主流的电视媒体,第一次以严肃、理解和同情的态度报道同性恋。节目让同性恋者们直面镜头,自如坦率地谈论自己的生活、爱情和痛苦,并且有长期从事同性恋支持工作的专家批判和澄清关于同性恋的诸多偏见。对同性恋者来说,这个节目传递了舆论空间逐渐敞开的敏感信息,而大多数观众也能第一次在大众媒体的帮助下了解这个长期被污名化的灰色人群。
我钦佩这个节目的制作者涉入禁区的勇气,有这样有勇气的媒体工作者支持,受压抑的边缘人群才能通过话语空间的拓展一点点获得赋权。但我也为这个节目感到遗憾:它仍然将关注同性恋的理由系于艾滋病防治的框架,因此也就没有彻底摆脱把同性恋视为“问题人群”的异常化态度,被采访的社会工作者只是从同性恋的高危性行为可能影响到“主流人群”的角度出发呼吁重视他们,却没有提出同性恋者自身面对艾滋病危险时的健康权。而且,也是由于这个框架的局限,节目只关注到了少部分与艾滋病防治有密切关系的同性恋者:性活跃的年轻男性同性恋,却排除了其他年龄段的同性恋和另外一个性别。
这个节目表现了各种类型的年轻男同性恋者:艾滋病患者、大学教师、学生、爱侣、性工作者、已婚者,及他们的活动场所:酒吧、浴室、厕所,但却没有女同性恋者出现,也完全没有提到她们的生活,甚至节目里提到的同性恋历史名人也全部是男性。节目的制作者却好像没有意识到女性的缺席,不止一次使用“同性恋者的妻子”这样的说法,不知不觉地用男同性恋者指代了全体同性恋。
实际上女同性恋者的人数一点都不会比男同性恋者少,受压抑的处境也不比男同性恋者好,然而如今,男同性恋者得到了最初的显影,女同性恋者却仍然好似不存在。直接的原因可以解释为她们被认为和艾滋病防治关系不大,然而这也许是女性固有的遭遇:和男人相比,她们总是更容易被忽视。如果这种被忽视的事实能够提醒在性取向歧视之外还有一种性别的歧视,愿意关注边缘人群的媒体工作者就应该自觉地纠正。
我相信“以生命的名义”足够在中国当代的同性恋史上写下一笔,我还期待能更多赋权女同性恋者的媒体报道出现。
注:标题为本站编辑加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