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夏的傍晚,慵懒的阳光,徐徐的和风,贴面而来。
所有的一切,
似乎都只为了一处――人间仙境武夷山。
武夷收尽人间美,愿乘长风我再来。
很早以前,就听说过这个名字,武夷山。那时,是在刘白羽先生的诗词中。也就是在那时,我的心中就开始在暗暗地描绘武夷山,描绘它的妩媚,描绘它的婀娜,描绘它的阳刚和粗犷。
想走近她,却又怕她不如想象中的美好。然而,朦胧总会在贴近的那一刻释然。
再遥远的距离,都远不过面对时的刹那,美好而悠远。
六月四日的清晨,阳光才刚刚撕破云层,露珠还来不及隐藏她害羞而多情的眼神,我们就已起程。短暂的行程后,终于撩开了武夷山那朦胧的面纱。我那时的感觉,就象站在威武的父亲面前,甚至我不敢仰视它巍峨的身躯。但细细看来,却发觉在岩石的罅隙中,却透出丝丝绿意,还伴随那潺潺的流水,这是你会发现,原来经过千年积淀的坚硬岩石也自有它柔韧慈祥的一面。
走过一段悠悠的山中小路,薄薄的晨雾中,依稀透出一座秀美的峰恋,那高高耸立的两个山峰,活像一个美丽的少女那两个高傲着挺起的乳房。随行的导游告诉我们,这便是武夷山的经典景点――双乳蜂。经导游的一语点解,在我的脑际,出现了母亲慈祥的面容,是母亲,用她的乳汁筑就了我们健康成长的道路――无私,是母亲最真的奉献。
在武夷山的山脚,抬眼望去,在山的一侧,有一快巨大的岩石――晒布岩。传说是当年的仙人在此晒布而留下的。至今,上面的水痕和指印还依稀可辨。仙人,自与凡人不同,但即使身为一个仙人,也自有仙人们的喜怒哀乐;而凡人的生活,生活的凡人,又何尝能够走出生活的喜怒哀乐、羁羁叛叛呢?何必去垂涎仙人的无忧无虑、悠游自在!即便是生活的纷纷扰扰,这也是一种人生的体会啊。生活本身,便是生命最大的恩赐和赠于。
越向山的深处,山的宽广与威严,也越来越清晰的铺开在我们攀爬之路上。
爬山,是人对山的挑战。而山之伟,山之岸,山之媚,山之美,却也在征服的过程中,刻记心头。于是,我们更加坚定地朝武夷山第一胜景天游峰挺进。
想起几年前爬的泰山,那种险峻环生的体会,还让人余悸尤存。与泰山的险奇不同,武夷山除了险,还有女子的柔媚之美,不时显现的泉水,绿树,白的红的花儿,都给攀爬途中以一抹惊艳的尖叫。那是武夷山对亲近它的人们的馈赠。在揩去额头的汗水之后,望一眼那些岩石中怒放的花草,你便能感知生命的顽强昌盛。
爬至峰顶,极目四野,一副美妙的山水画呈现眼前。错落的山峦,缠绕的溪水,蜿蜒的人群,无不展现出生命的葱翠茂盛。大自然,用她神奇迷人的画笔,绘就了一副人间绝美的画卷。
在山顶的石凳上休息,我想起了一句俗语:是处风寒,高处不如低处暖;此处路险,上山容易下山难。其实,低处虽暖,却不如高处令人心旷神怡;下山虽难,登上高山始能体会征服的乐趣。
下了山,走进山脚的武夷山书院,一排排整齐的桌椅,一篇篇阐述各派学说的文章,将我们带入一片学术的海洋。当年朱熹等诸多老先生,都曾在此讲学,传播知识文化。在封建社会,在受教育还只是少数有钱人家特权的时候,朱熹的在此讲学,无疑扩大了受教育的人群。而各路学术之争,也促进了学术的繁荣。抚摩那些桌椅,似乎朱老先生讲学的朗朗之声犹在屋上的梁瓦间回转。
下了山,在短暂的休整过后,我们终于有了跟九曲溪亲密接触的机会,体验到了武夷山的水之灵秀。坐在一叶竹伐上,看竹伐工划动竹桨,听溪水浅吟低唱,赏九曲水帘诸山层恋叠嶂,心灵自有一种清透的甘冽,仿佛瞬时摈弃了人世间一切的凡尘庸扰,惟有一片清新在心间。
武夷山,以她的秀,她的柔,她的妩媚轻灵,她的粗犷伟岸游弋在我的心海间,轻轻划动如一片轻舟入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