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05-30 15:50:59 编辑:深秋小屋 字体: 大|中|小】
南京自古以来,人文荟萃,才子辈出,不但涌现出许多文学家、史学家,而且还有科学家。被誉为“兼资文武,六艺旁通,博而能精”的清代乾嘉年间的一位女天文学家,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她不局限于一般才女吟红咏绿、弹拉赋唱,也不满足于巾帼英雄的跨马弯弓,还对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医学等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她
就是被时人誉为“当代班昭”、“女中华佗”的王贞仪。
王贞仪,字德卿,号江宁女史,生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卒于清嘉庆三年(1797年),出身于江宁(南京)秦淮河畔一个书香门第。祖父曾任宣化知府,家中藏有丰富的书籍。她幼时随父治学,喜读祖父留下来的各种书籍,对天文算学兴趣更浓,也常作诗、绘画。据《德风亭初集序》述,王贞仪11岁时随祖母省祖父于吉林宣化戍所,便乘兴作《出山海关外杂诗》,深得祖父褒奖。她还学会了琴、棋、骑、射,更可贵的是她对地理、数学、天文、气象、医学诸类,均有浓厚的兴趣,尤其在天文学领域有独到的研究,造诣极深。她17岁随父游历西北作《游华山登云台观》诗自勉曰:“足行万里书万卷,尝拟雄心胜丈夫。”王贞仪正是有着这种气势不凡,孜孜不倦的奋斗精神,才使她在遭受深重的封建歧视和压迫中,从“三从四德”的桎梏束缚下,破除障碍,克服困难,投身科学领域,成为南京历史上民间研究天文学的一位杰出人物。
一个女子在封建社会中学习科学技术,往往被视为大逆不道,困难是相当多的,几乎没有什么从事天文研究的仪器和试验条件。但王贞仪大量研读了已翻译成中文的外国天文书籍,从中汲取有用的成分。并且因陋就简地制作简单的观测仪器。因惧怕遭到人们的讥笑而无法在光天化日之下观察、试验,她就关起门来进行。有一次到了吃饭的时候,母亲等了很久,仍不见她到来,便忍不住走到女儿房门口,从门缝中向里张望,看见王贞仪正在室内做试验。她把桌上的灯挂在梁上当作太阳,小圆桌放倒扣在地上当地球,而她手里拿着镜子当作月亮,一边移动着反复试验,一边不断思索,观察太阳、月亮和地球的位置及相互关系,进一步研究月食等天文现象。
每当晴朗的夜晚,王贞仪就坐在院子里仰观天上大小星辰的运动和变化,识辨各种云层的流动和形态,有时甚至观测到天明。她最喜欢攻读清初著名历算家梅文鼎著述的《筹算》和《历算》两书,对这两本书深入探索,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且对当时刻印的一些历书中的错误观点,能勇于批驳。例如,她曾指出:天周(恒星年)、岁周(回归年)这两周并非起于《太初历》,而是自从晋朝虞喜发现岁差以后,才把两者区别开来。她还指出:“岁差渐而东”的观点是错误的,正确的认识是“岁差渐而西”,即一定节气、时刻太阳的位置,每年都在逐渐向西移动,不在原处。从中不难看出,王贞仪刻苦攻读的态度。
王贞仪在平时的看书、学习中,既不崇古,也不排外。乾嘉年间,太阳围绕地球转的“地心说”在中国占据统治地位,而对西方哥白尼的“日心说”则进行污蔑和排斥。王贞仪能不受“正统”学说影响,在权威面前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她认为“日心说”和“地心说”哪个正确,尚需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不应轻下结论。
王贞仪的天文著作颇多,有《月食解》、《星象图解》、《象数窥余》、《地圆论》、《经星辨》、《历算简存》等等。在《月食解》中,她深刻地阐述了月食和月望以及食分深浅等科学道理;在《星象图解》和《象数窥余》中,科学而通俗地解释了星象变化,对风水占卜等封建迷信予以揭露;在《地圆论》中她指出,人类所在地球于天空之中,在宇宙间是没什么绝对上下左右之分的。
上面提到,王贞仪博学多才,在文学领域也有多方面的成就。她能写文章,还会作诗词赋。《清史稿》说她“为诗文皆质实,说事理不为藻采”。这个评论是中肯的。她的诗作视野开阔,不局限闺阁之中。如《富春道中时值荒旱感成一律》:“千里无复有青黄,赤地空遭旱魃殃。村舍几曾烟出户,富家闻说粟陈仓。逃民大抵填幽壑,野哭安能达上方。蒿且可怜涂殍况,官人犹是急征粮。”人民的苦难,官府的横征,跃然纸上。她的写景诗雄浑豪放,如《潼关》:“路过秦州口,关雄控九州。重门严析钥,盘岭据咽喉。白日千岩下,黄河一堑流。东南标险界,行旅亦难游。”她的怀古诗清新自然,毫无脂粉气。如《秦淮》:“秦淮胜地旧留名,赢得清溪太绝生。两岸楼台才子留,四时风月美人评。歌调玉管莺喉腻,灯结琼珠雀舫轻。谁道飘零惜金粉,繁华犹是六朝情。”她的风土人情诗,最具代表性的要数《粤南竹枝词三十首》,如第七首:“插网畦边竹满渠,沿江多是胥人居。晚来风送歌声起,船上人人唱木鱼。”诗中描述了广东少数民族――瑶族的劳动生活。
虽然她的词作不多,但也是有感而作。
由于王贞仪幼时多病,加之平素苦读而引起的严重失眠,结婚5年后,不幸因病离世,只活了短短的29个春秋,她的学识在当时没有受到社会应有的重视,却留下了大量的手稿。临终时,王贞仪嘱咐丈夫将平生的手稿,托交给密友蒯夫人。蒯夫人不负故友重托,前后花了6年时间,把大量的手稿整理成册,辑成《德风亭初集》13卷,其中文选、诗赋有《女蒙拾诵》、《沉疴呓语》。此外还有《岁差日至辨疑》、《筹算易知》、《西洋筹算增删》、《勾股三角解》、《黄赤二道辨》等科学著作。不过,绝大部分作品都已湮没。王贞仪死后,清代著名学者钱仪吉见到了她的部分手稿,惊叹她学识广博,见解独到,在她仅仅29个春秋里取得了让须眉羞愧的成就,称她为“班昭之后,一人而已”。
今天,我们从残存的著述中,可以看到王贞仪对中国的天文学和历法是很有研究的,她对岁差的原理、测定和推算方法,有比较清晰的了解,对日、月食的成因和地圆的观念,能作生动的论证和通俗易懂的说明,她的作品既宣传了科学知识,也对守旧落后的思想做了很好的批判。王贞仪的生命是短暂的,但是,她留给人们的精神财富是宝贵的。她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南京历史的丰碑上。
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的先民们就开始了对日、月等天象的观察。此后,中国人长期不断地辛勤致力于天象的观察和记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留下了关于太阳黑子、彗星、流星、新星等的各种记录。这些天象纪事不仅内容详实,年代延续,其中许多还是世界上最早的记录,至今对于现代天文学的研究仍起到重要的作用,是一份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在这些遗产中,天文仪器是研究古代科技成果的重要物品,浑仪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自汉代以来历朝都有制造。本件原为北宋水运仪象台的一部分。仪座为十字水平,仪体分三层:外层为“六合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和经纬度;中层为“三辰仪”,测定一年四季和日月星宿的位置;里层为“四游仪”,设有望筒以便窥测目标。原仪为铜体。
上海市通信管理局 沪ICP备11026210号-1
版权所有 ©深秋小屋 如有任何问题,请联系:13154293@qq.com ladyscn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