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10-31 22:58:53 编辑:深秋小屋 字体: 大|中|小】
从“艾滋妈妈”谈起
新闻提要:30位艾滋妈妈生下健康宝宝,
为何会存在“艾滋妈妈”
贫穷地区的妇女由于没有良好的住房、卫生设施和健康服务,加上营养不良和缺乏教育,艾滋病对她们构成更大的威胁。在贫穷地区,当一个家庭有艾滋病人时,女童就不得不退学承担起家庭的重担,而没有接受过教育的女性的未来生活会更贫穷,她们的子女也通常无法上学,可以说艾滋病给女性带来的危害是巨大的。
妇女比男性更易遭受艾滋病威胁的原因主要是社会上存在种种不平等,包括贫穷、虐待、暴力、信息匮乏、男性拥有多性伴以及对女性进行威吓等。由于上述种种因素,许多控制艾滋病的战略难以实施,如在社会上倡导“节制、忠诚和使用安全套”战略就因许多男性拥有多性伴以及性暴力的普遍存在无法得到实施,所以女性总是处于危险之中。
社会快评:众所周知,可怕的艾滋病毒有三种传播途径:血液,性与母婴。于是很多网友在此条新闻的跟贴中写道:我觉得艾滋病女性不应该再生育,既然知道自己是艾滋病患者又何必再生孩子,孩子是无辜的,你的痛苦何必再让一个天真的孩子再承担一次,更何况万一生出一个艾滋病婴儿,因为你不能百分百保证会生出一个健康的孩子,所以为了孩子的幸福艾滋病女性请不要再生孩子言之有理的背后却让人不寒而栗,言之有理,却与人无情。难道我们必须牺牲掉关怀牺牲掉理解才能战胜病魔么?残酷的生存挣扎之前,艾滋妈妈被剥夺了生育的权利。
“艾滋女性”所处的社会地位
艾滋病是对人性的极致考验,同时也是一个社会问题的放大镜,学者夏国美说:“种种迹象表明,在中国,艾滋病问题的出现更突出了妇女的弱势地位。”濮存昕和电视编导将无名艾滋女性的故事带上了屏幕,只是,他们的感动和赞美,由于没能融合对故事的社会意蕴的揭示,而不免有沦为善意的滥情之虞。绝望可以烛照人性的光辉,却改变不了它本身的惨痛,为了唤醒社会的良知,尽管某些深层次的呈现往往令人不适,有社会责任感的传媒工作者也不可回避。就贫困艾滋女性来说,她们需要的是命运深处的凝视,是有人为她们的利益呼唤,有人去关注和支持她们,而不仅仅是撷其境遇的最浅一层,用做浮泛的感情触媒。
关注――“艾滋女性”,谁来保护
艾滋女隐私权的保护
本报关于艾滋女刘艳的报道见报后,因为她曾有过卖淫行为,与若干不知名的男性有过性行为,有读者给本报打来电话,希望本报能公布包括刘艳照片在内的相关个人资料,便于与其有过性行为者辨认。但本报没有满足读者的这个要求,因为艾滋女同样享有公民依法享有的权利。作为病人,她的真实姓名、住址、照片等个人资料都属于隐私,应给予保护。《卫生部关于印发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管理意见的通知》中明确指出,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姓名、住址等个人情况公布或传播。
艾滋女享受的公益防护
根据医学的划分,艾滋病感染者是指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无症状或尚不能诊断为艾滋病病人者。艾滋病病人是指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临床上出现条件性感染或恶性肿瘤者,同样具有传染性。一般情况下,从感染病毒到发病,要经历1年到12年的时间。
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对于艾滋病感染者,国家的疾病控制部门应该免费对其进行检测和监控,一旦发现其发病,可以根据国家的“四免一关怀”政策予以免费治疗。我国实施的“四免一关怀”政策包括,对农民和城镇经济困难人群中的艾滋病患者实行免费抗病毒药物治疗;在艾滋病流行重点地区实施免费自愿咨询和血液检测;对艾滋病患者的孤儿实行免费上学;对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的孕妇实施免费艾滋病咨询、筛查和抗病毒药物治疗,减少母婴传播。家庭和社区要为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营造一个友善、理解和健康的生活和工作环境,鼓励他们采取积极的生活态度,改变高危行为,配合治疗。
艾滋女应如何履行义务?
作为有传染他人危害的艾滋病感染者,艾滋病人应该按照当地疾病控制中心的要求接受医学监控和指导。如果离开目前的居住地,她应该向当地疾病控制中心报告。
同时,艾滋病人还应注意,为了他人的安全,像她这样的感染者要避免将病毒传给他人。如,过性生活要坚持使用避孕套,不与他人共用针头、剃刀、牙刷等。不献血、避免怀孕。如果考虑怀孕要向有关医生咨询,在医生指导下怀孕,以减少母婴传播的机会。及时认真地对被自己血液等分泌物污染的物品进行消毒。有一点需要像刘艳这样的艾滋病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特别注意,如果故意向他人传播艾滋病,将被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艾滋女该如何善待自己?
专家提醒,艾滋病人应该善待自己。感染了艾滋病病毒还不是艾滋病病人,不会立即发病死亡,在若干年内仍可照常工作和正常生活。因此不要悲观失望,更不要绝望。要保持乐观的情绪,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去生活。在生活中要注意饮食营养,锻炼身体。戒烟、戒酒、戒毒,过健康的有规律的生活。力争增强自身的抵抗力,减缓发病,延长生命。同时,一定要配合医疗部门的工作,定期去医疗部门检查,接受医务人员的指导。
让歧视远离艾滋女
在记者采访过程中,发现艾滋病人最大的心病就是怕别人看不起,艾滋病人的家人也有同样的担心。有时社会的歧视会影响病人的情绪,导致病人离家出走、自杀、或是对社会进行报复,危害大众。
省卫生厅和沈阳市疾病控制中心的工作人员强调,像一般艾滋病人的情况,只能通过血液、性行为、母婴三种渠道传染,只要没有这三个渠道的接触,人们大可不必恐慌。同时,社会应该以人文关怀和平等的态度对待艾滋病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
社会快评:艾滋,好像一个神秘的标签,只要一旦被贴上就会与人类世界绝缘。可怕的并不是艾滋病毒,可怕的也不是有限的医疗条件,可怕的是人类在病毒面前丧失了勇气,丧失了彼此关怀,彼此理解的能力。如果有任这种冷漠蔓延下去,即使攻克艾滋病毒,我们依然会在彼此的冷漠下面对一个新的生存困境。病人也是人,科学需要实践,战胜艾滋需要更多的爱与理性,没有这一步,哪里会有后面的胜利?
艾滋好像一个神秘的标签,只要一旦被贴上就会与人类世界绝缘。可怕的并不是艾滋病毒,可怕的也不是有限的医疗条件,可怕的是人类在病毒面前丧失了勇气,因为按照这样的逻辑来讲,最现实的最有效遏制艾滋的手段就是成立集中营坑杀所有艾滋患者。但是社会应该想到,病毒是全人类需要共同去担当的,并不只是“艾滋妈妈”或这个艾滋群体独有的责任。
上海市通信管理局 沪ICP备11026210号-1
版权所有 ©深秋小屋 如有任何问题,请联系:13154293@qq.com ladyscn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