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楼世界的投入者与静观者
> > ----试对林黛玉与薛宝琴作人物比较
概要:
> >
> 在《红楼梦》里,林黛玉与薛宝琴是两位极为可爱的人物。林黛玉以还泪之说来至人世,在红楼世界里对人世命运的呦哭,对炽烈情感的召唤,对卓洁人格的追求使她成为不随生命逝去而让人忘怀的永恒意识之流的艺术品。在她的对命运执着表达的生命里,她实是红楼世界投入者最明晰的表现。而在整部《红楼梦》中,薛宝琴迟迟才出场,几分诗情,几点画意,几乎不曾给红楼世界里带来任何情节性的影响,并且她最终也难逃暗败的命运。但她的出离,她的平和静穆,她的理想气质,她所带来的真真女儿国的诗,给当时沉闷压抑的红楼庭院里却如吹进一阵清凉的风,她如一个“画儿上”的人,但她是大观园图上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画,是这红楼女儿国里最明晰的静观者。
> >
> > 我们来看她们二人的第一次出场。第一次见到林黛玉,是她刚刚来到贾府。曹雪芹通过凤姐的“嘴”和宝玉的“眼”,描绘了她天仙似的风韵。凤姐一见就惊叹道:“天下竟有这样标致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在宝玉的眼里,这“袅袅婷婷的女儿”,“神仙似的妹妹”,则别有一种风范和神韵:
> >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 > 曹雪芹将富有魅力的西施式的清瘦之美给了林黛玉,使林黛玉的形像具有绝世的姿容;并有意将林黛玉的外貌与西施联系起来,将西施“捧心而蹙”、袅娜风流的外形之美赋予林黛玉,还借宝玉之口给她取字“颦颦”,自林以还泪之说带着宿根,宿情,宿恨来到人世,在这里先生对林的姿容突出了她的悲剧之美。
> > 在写过黛玉的娇美,宝钗的丰韵之美,湘云的线条美和健康活泼的精神美后,宝钗、黛玉、湘云等人在前四十八回书中已被写得呼之欲出。她们的美貌和才学早已折服了书中人和读者。凭空再增加一个可与宝黛湘三人抗衡的人而又要不事雕凿,这是何等困难!真真让先生煞费了苦心:
> > 宝玉忙忙来至怡红院中,向袭人、麝月、晴雯等笑道:“你们还不快看人去!谁知宝姐姐的亲哥哥是那个样子,他这叔伯兄弟形容举止另是一样了。倒像是宝姐姐的同胞兄弟似的!更奇在你们成日家只说宝姐姐是绝色人物,你们如今瞧瞧他这妹子,……我竟形容不出了!老天!你有多少精华灵秀,生出这些人上之人来!……”……探春道:“果然的话。据我看,连他姐姐这些人总不及他。”
> >
> >《红楼梦》中黛玉已是第一流的美色了,曹雪芹写宝琴之美,不用任何形容词即将她的“落霞”一般的姿色写得淋漓尽致,竟将黛玉比下去了。而为了加深这种印象,在“琉璃世界白雪红梅”一回中,曹雪芹又安排了一个特定的美丽环境,给这位冰清玉洁的绝代佳人塑造了一种超世俗的美的意境,照了一幅特写镜头:
> > 众人说笑出了夹道东门一看,四面粉妆银砌,忽见宝琴披着凫靥裘站在山坡上遥等。身后一个丫环抱着一瓶红梅。众人都笑道:“少了两个人,他却在这里等着,也弄梅花去了。”贾母喜的忙笑遭:“你们瞧,这山坡上配上他的这个人品,又是这件衣裳,后头又是这样梅花,像个什么?”众人都笑道:“这像老太太屋里挂的仇十洲画‘双艳画’”。
> >
> > 这样浓笔重彩地描绘了一种高纯度的美。在《红楼梦》中实在只此一人。
> > 我们再来看看她们的诗词。无处不在的诗意,这是《红楼梦》的一个突出特点。人物赋诗,既言其志,传其神,亦有幽灵般的谶语隐于其间,使诗词成为小说极重要的有机组成。这不能不说是先生的创举。红楼诗体,素有蘅、潇,湘之分,风格口气迥乎不同。宝钗温厚庸雅,黛玉风流凄婉,及湘云的豪放不羁。三个人雄踞大观园诗坛,别的女子甘当陪衬而已。但宝琴一人大观园,情况便发生了变化。她的诗词在构思、意境、形象思维诸方面又自另成一格,显得富丽堂皇而不落俗巧、风度高雅而氛围悲凉。宝黛湘也只好放弃鼎足三分的地位,给她让出一席之地。
> >芦雪庭即景联诗,宝琴之才情可见一斑。,“绮袖笼金貂”何等华贵典雅,“吟鞭指灞桥”何等豪壮,“伏象千峰凸”何等雄伟!在“琉璃世界”回里,薛姨妈将她家的情况概略地进行了介绍:
> >“从小跟着他父母四山五岳都走遍了。他父亲是个好乐的,各处因有买卖,带着米眷这省逛一年,明年那省逛半年,天下十停走了有五六停。那年在这里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