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弗吉尼亚吴尔夫(
Virginia Woolf)是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也是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和文艺理论家。她既是现代小说的女祭祀,又是西方女性主义思潮的先驱人物,特别是在20世纪60年代公众的心目中,她被诠释为一个女权主义者,她坚定地支持争取妇女权利的斗争。吴尔夫最初只是为一个小圈子写作个人化的、挽歌式的作品,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她所寻求的则是一种向全民族听众发言的声音。她曾严肃而又幽默地预言自己“准备成为英国文学的伟大的老女人”。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勇敢、坚定与自信。
对照汉语中的吴尔夫的译介和接受情况,也许我们不难发现,对这位作家的生平和对她创作的理解,总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误读。她的“意识流”小说手法,她的女权思想,她对同性情谊的向往,她的多重性格,她的疯狂和自杀等等,都曾经因时代的或接受语境因素的干扰,而影响了中国读者对这位卓越作家的深入理解。今年四月,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12卷的吴尔夫文集。包括九部长篇小说《海浪》《到灯塔去》《远航》《达洛维太太》《雅各的房间》《夜与日》《岁月》《幕间》《奥兰多》,随笔集《一间自己的房间》和读书笔记《普通读者》一、《普通读者》二。藉此,我们可以较为完整地了解这位神秘的英国女作家的创作风貌。

《一间自己的房间》一书,包括被称为“女性解放宣言书”的长文《一间自己的房间》和六篇随笔,其中《本涅特先生和布朗太太》是一篇很有见地的评论,可圈可点地把传统小说创作与现代小说创作界定出来,成为研读吴尔夫的必读之作;其分量之重,不亚于《房间》。其余五篇,有怀人、叙事和评论诸种内容,读者可从不同的侧面,见出吴尔夫的文章与性情。
《远航》是吴尔夫发表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这是她的一部以“较传统的风格”写成的小说,也是她的重要作品之一。综观全书的结构,有这样几个特点:首先是书中常见的大段犹如是写生一般的绘画式的描写。这种描写并不是“静物”写生式的,而是静中有动;整部小说随处给人以动感,人在动,景物也在动。其次是,小说的整个故事情节由现实向非现实的推进。我们几乎可以明确地感觉到,小说开始部分的那种现实随着故事的发展而逐渐变得虚幻而意念化,写生式的叙述开始减少,而变成了一种意识的流动。这似乎也是对作者写作风格即将转型的某种预示。
《雅各的房间》发表于一九二二年。同年,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问世,这是欧洲文学史上的两件大事。《雅各的房间》通常被认为是她创作过程中的一个转折点,是她尝试用意识流手法创作的一个开端,也是她后来著名的意识流小说《到灯塔去》和《海浪》的前奏。
《幕间》讲述的是一九三九年六月的一天发生在英格兰中部一个有五百多年历史的村庄里的故事,展现了乡村生活的画卷。作者使用复调小说的方法,设置了两条叙事线索,一条主要叙述乡绅巴塞罗缪奥利弗一家的故事,另一条叙述拉特鲁布女士指导村民演出露天历史剧的故事。这两条线索时而平行,时而交叉,构成了错综复杂的图景。作者用这种方法把过去与现在、历史与现实、艺术与人生、舞台戏剧与人生戏剧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岁月》是弗吉尼亚吴尔夫于一九三七年完成的一部编年史小说。在《岁月》中,吴尔夫没有像过去的作家那样以某个人物或事件作为叙述的中心。编年史的结构形式决定了时间是小说的基本主题。这样既避免了传统叙事中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过分挤占篇幅,影响作家对生活细节的展现和人物内在精神的捕捉;同时真实的时间场景(小说中的时间跨度近五十年),又可以免去对历史背景做过多的交代。在自我角色的定位上,吴尔夫拒绝做道德准则的代言人,也不愿意充当精神的向导。作为一个作家,她更愿意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对话,一起思考。这样,当生命的瞬间不断闪现的时候,作品背后的意义却变得模糊了。所以作为读者,我们就不能期待以某种固定的模式去理解它。
资讯来源:南方网-南方都市报
作者译者:黄兆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