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风眠的结论:传统的中国绘画应该告一段落了
林风眠(1900―1991)早年留学法国,
倾向西方现代派艺术。年轻时提倡“走上十字街头”的艺术运动,晚年却截然相反地回到艺术的“象牙塔”。画风中西糅合,擅长仕女、花卉、芦雁。并长期致力于美术教学,为中国当代美术教育创始人之一。
|
要理解林风眠何以要举创造中国现代绘画艺术的旗帜,我们不能不对中国绘画的发展轨迹作一个回顾。
古代世界的三大艺术高峰,是非洲的埃及、欧洲的希腊和中国的盛唐。虽然地跨三大洲,艺术的表现形式不同,但三者有着共同的精神,都是面向现实生活,是从生活中走出来的艺术。自那以后,非洲艺术无太多的发展与变化,一直保持着原始朴实自然的风貌。欧洲艺术跨越希腊时代,受神学精神的桎梏,绘画曾一度走向死亡,但是文艺复兴的人文精神把绘画从死亡中拯救出来,使它从神坛回到人间,人性成为绘画的主题。中国唐代画师蔚起,焕然称盛,林风眠研究多年而在留学归来成文的《中国画新论》中称赞道:"这个时代的画风,因取材自然界的描写,作风纯系自由的、活泼的、含有个性的、人格化的表现。初期中,如顾恺之的风格,细致高雅的意味;吴道子的吴带当风,尤可想见其当时作风之超逸。"中国绘画走过盛唐,进入一个比较复杂的局面,山水花鸟和人物画的分离,有着峰回路转的迷离风光,但经五代、两宋及元、明,再经过清代的二百几十年,虽是画派纷呈,已如水流花谢,春事都休,连一点回光返照的影子都没有了。
如果分头而论,唐代的绘画同文学一样,一切都到了成熟阶段。唐初人物画,以立本、立德阎氏兄弟为代表。到开元之后,吴道玄的画派,风靡了整个画坛,后起画家如张萱、周P,无不以他为宗师。特别是他们笔下的仕女,不论初唐崇尚削瘦,中唐以后追求肥壮的形态,但都是恢弘博大,显得气度高华,即使是面部、四肢与肌肉及服装这些难以传达的形态,都扼要而生动,有一种亲切的气氛,从他们的独到观察力来讨论,足见这是来自生活。到了宋代,一部分画家再往细微方面走,一部分一反旧习转到了豪放一路。走向细微的,写实的范围及动态表现都不及唐,气格显得小了;走向豪纵阔略的,虽清刚爽利,体态流动富于外向性,可传到明代好往粗鄙的路上狂奔,影响之大虽如洪水狂澜,但很快就结束了。明的后期及清代仕女,都是小鼻子小眼,完全脱离人的本性,只是从旧纸中寻生活了。
1982年 纸本彩墨 《初夏》
68×68cm 冯叶收藏
在20到40年代,
裸女是林风眠经常所用的题材,只不过当时主要是油画,其用笔和造型的手段也不是很成熟。而他晚年所画的裸女题材,则往往是面容娇好,身材婀娜,充满洋溢着青春、活泼的气息,极尽娇妍之态。造型笔线上有着马蒂斯、莫迪里阿尼等西方现代派大师的影子,却少了些许西方的感官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