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个仅有少数女人敢开口谈论同性恋的时代,巴农的小说和其它女同性恋写作文本,为那个时期的女同性恋生活留下了一份重要纪录。

50年代美国女同性恋生活的记录者:安巴农
安巴农(1932-),原名安塞尔,著名作家,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写作女同性恋作品。巴农的作品首次出版,有5部小说,构成一个系列,引起相当大反响。它们被翻译成多种文字。这些作品的磁力在于描述了纽约城女同性恋的生活,正如迪安哈默所评论的,巴农的小说“读起来,如同一本周游格林威治村及当地同性恋酒吧旅行见闻或旅行指南”。
安塞尔,现实中有着自身的生存困境,她游荡于异性恋和同性恋双重身份社会之间。这使得她成为探寻20世纪50年代一个女同性恋生活的种种困境的极具透析力的阐释者。
塞尔开始早期过着双重生活。她依习俗成婚,但在周末溜出去,到格林威治村体验同性恋夜生活。她重视自身隐私,不希望与女同性恋写作牵连上,在作品出版后拒绝露面。直到1980年,她的作品被Naiad出版社再度出版,她才承认自己的创作权。
虽然《碧波博瑞克》(1962年)创作在后,但按照年代顺序,它应当排在巴农写作的第一位。小说的主人公年轻的碧波,来自中西部的大学新生,刚刚在格林威治村的同性恋文化下“出柜”。碧波,是那种俗言“具有男性气质”的女同性恋(the stereotypical butch)。在巴农的系列小说中同样是一个中心人物。在对人物碧波的描述之外,小说一个显著内容是对那个时期女同性恋面临的来自社会的压迫的集中表现。
《孤女出行》(1957),小说围绕两位校园女大学生之间的同性恋关系的展开。劳拉第一次发现自己对贝斯的感觉时,满是惊悸,羞怯掩盖了一切。因为过去在劳拉想象中,女同性恋是那种常话说道的“一头直立短发,闷声闷气的怪异人等”。巴农在这里用自己小说解构了对女同性恋的陈词联调。
小说结尾,劳拉接受了自己的同性恋关系,但贝斯却逃向与一个男子的婚姻中。这样的结尾看似认可了异性恋婚姻的意义,但在巴农而言,否认自己的同性恋关系只能导致不满,婚姻是一场失败。
《我是一个女人》(1959),小说再度围绕着劳拉试图建立起自己女同性恋的身份,在离开校园后寻找爱而展开。当描绘劳拉怎样从一个像她办公室一样的异性恋环境脱身出来,来到与碧波不期而遇的女同性恋酒吧的时候,巴农的笔力非常出色。尽管小说结尾带有明显人为痕迹――两个女人相吻,告白她们的爱。《我是一个女人》提供了一份20世纪50年代格林威治村同性恋社会的极具敏感性的研究。
巴农最具悲凉感的小说《阴影下的女人》(1959)。碧波成了一个酒鬼,抗逆着劳拉,她们争吵,常常引发肉体间的冲撞。为了逃脱和碧波间的僵化关系,劳拉有了外遇,但结果更加的刺痛。小说的结尾,劳拉离碧波而去,更加意外的是,她与一位同性恋男子杰克成婚,并人工受孕。
《一个女人的旅程》(1960),叙述了贝斯逃离自己不幸婚姻,追寻劳拉的故事。尽管贝斯离开自己的丈夫和孩子,巴农描述笔调不低沉,而是把它作为贝斯寻求自己真实身份的必然。尽管小说结尾,贝斯与自己新的情人碧波一同找到快乐,但其他人并非如此幸运。比如,维迦放弃了迫使她精神迷乱的同性恋关系。在这里,巴农颠覆了那种把女同性恋人为是一种精神迷乱形式的庸俗假想。
如她的所有小说一样,在《一个女人的旅程》中,巴农批判了异性恋社会如何审视同性恋,而这正是不断研究巴农小说文本的一个最实在的理由。那是一个仅有少数女人敢开口谈论同性恋的时代,巴农的小说和其它女同性恋写作文本,为那个时期的女同性恋生活留下了一份重要纪录。

图:《阴影下的女人》
爱白独家译文 深秋小屋友情许可转载 其他网站需要刊登此文请联系爱白!资讯来源:glbtq.com/Sherrie A. Inness
作者译者:爱白记者晓白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