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伤花怒放:摇滚的被缚与抗争》/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郝舫著
摇滚作为一种大众文化样式,现场是其至关重要的形式因素,也是它刺激大众利比多的重要场所。几十年来,摇滚所受到的诟病有一半被摇滚现场承受了去。没有现场就没有摇滚,这似乎并非一种妄断。
《伤花怒放》(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从十年前的首版,到十年后的插图修订再版,其中一个重要变化就是,在书中加进了摇滚现场的因素――当然是利用了照片的功能。四五百张图片,差不多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摇滚文化史:狂热的歌迷、各样姿态的摇滚乐手、法庭的审判、泥浆里的狂欢、骨肉皮、暴力……如果照片不撒谎的话,我们在书中的图里所看到的就是一种后现代文化的真实形态。
本版内容摘自该书。

叶利钦登上摇滚音乐会的舞台狂舞,成了一个时代的标志。台下对他呼应,也包含着各式的复杂成份。

这种如今看来颇为滑稽的舞步,便是当年被大肆攻击的焦点。可是你想,又有多少流行的风潮后来看上去不是滑稽的呢?

摇滚乐听众、尤其是女观众所爆发出来的热情,是让种种权势感到惊恐的原因之一。图为“披头士”歌迷。

1968年10月19日,伦敦警方出动了40名警察拘捕列侬和洋子,第二天出动同样的警力押解他们到法庭。此事件导致列侬在美国的居留申请被驳回。

几个摇滚歌手过马路。

泥浆从来都是音乐节的一大景观,也是回到自然的浪漫解释。

帕瓦罗蒂不仅因为在万人场合演唱歌剧而遭到攻击,也因为谦和地对待像“小红莓”歌手一类行为受到攻击。这些攻击的实质只有一个:在高雅之士的心目中,摇滚乐是低级的。

随乐起舞的“感恩而死”歌迷。自由起舞是解放身体从而解放心灵的方式,此一观念从摇滚诞生一直延续到今天的锐舞运动。

20世纪末,鲍勃迪伦与米克贾格尔一起在台上嘶吼《像一块滚石》,正是类似的经典作品,让摇滚乐拥有了傲人的独立传统。

很难说某些男人对摇滚乐的莫名愤怒是不是源于妒忌,至少在20世纪50年代,连电影明星也不一定会让女人如此痴狂。图为1956年“猫王”在孟斐斯的演出现场。

约翰列侬自画像
来源:中华读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