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图是真实人物,右图是电影人物]
又值岁末年终,跨性别人士布兰登缇娜(Brandon Teena)遇害至今已满十周年,美国各地跨性别社群在追思哀悼之余,也回顾了十年来跨性别运动的成长。
1993年底,21岁的布兰登缇娜在自己的家乡内布拉斯加州瀑布城惨遭强奸杀害,这个不幸事件让美国社会大众首度注意到跨性别人士的生存处境,更带动了美国第一波的跨性别权利立法运动,1999年的电影「男孩别哭」也是依据她的故事改编拍摄。
在布兰登缇娜过世十年后的今天,根据跨性别法律政策机构的资料显示,美国有65个自治市和州制定已有保护跨性别人士的仇恨犯罪法。大型企业如打印机制造商惠普与耐吉球鞋,均已在公司政策中加入对跨性别员工的保障,另有145位美国国会议员的国会办公室订定有跨性别反歧视法。
「类此的人们观念的巨大转变,一生能看到几回?」性别公共促进联盟的执行长威勤(Riki Wilchins)说。内布拉斯加州1997年通过了一条仇恨犯罪法,但是其中并未特别提及跨性别人士,这条法律后来在2000年的一场官司中,被联邦最高法院宣判违宪。
美国的跨性别社群面临到的一个问题是:难以争取到盟友,虽然,在开启美国同志运动的1969年石墙事件中,跨性别人士站在抗争的最前线,可是跨性别与同志社群间的关系却不是很和睦。纽约布鲁克林学院同志研究中心的执行长卡拉(Paisley Currah)指出,美国同运有很长一段时间,不把跨性别的问题视为同运的一部分,甚至拒绝与跨性别社群沟通,但是布兰登缇娜的惨案,不仅将跨性别议题带入美国主流社会,也让同志社群看到自己与跨性别社群的共同点。
许多运动人士说,布兰登缇娜的死之所以引发那么多的关注,是因为案件本身过于凶残,以及执法单位的无能。本案凶手洛特(John Lotter)和尼森(Marvin Nissen)被控谋杀布兰登缇娜以及另两位目击者。布兰登缇娜遇害的前一周,曾向当地警局报案,指遭两名凶嫌强暴,但是警方未作任何处置,2001年内布拉斯加州最高法院调查警方失职部分时,指当初承办警官以无生物代名词「它」称呼布兰登缇娜。
洛特现在布拉斯加州等待执行死刑,尼森获判终身监禁。虽然过去十年来,美国跨性别人士的处境已大有改善,但是跨性别社群依旧生活在仇恨暴力的阴影中。瀑布城的居民现在多不愿再谈论本案,布兰登缇娜丧生的那间农舍成为观光景点,不时有游客开车前往巡礼。
新闻来源:同志新闻通讯社 -综合外电报导
图片提供:深秋小屋
整理编辑:深秋小屋,独家报道不得转载